把《庆余年》第二季推向高潮的不是男主角范闲在线配资炒股网,而是一个配角赖御史。
赖御史被杖毙后,“庆余年杀疯了”词条上了热搜,证明这部剧口碑逆转播放量杀疯,也直观表达:赖御史杀疯了,见人就参,直到参到庆帝被赐死。
他的死和第一季滕子京“死得只是一个侍卫”不同,他不是在武斗中死去,而是履行御史职责,在朝堂上谏言弹劾,不畏强权,最终碰触庆帝逆鳞,直接被杖毙。
大家代入他是刚正不阿的忠臣,而且演员本人演技了得,曾在《觉醒年代》里演过有人格魅力的辜鸿铭,双重滤镜下,为他愤慨、难过,觉得他死得太冤。
展开剩余84%范闲就带着我们现代人的民主意识,跳出来为他喊冤,请求庆帝放他一马。
但庆帝只会让他更扎心,让他去给赖御史监刑,亲眼看他被活活打死。
范闲碎了,他在陈萍萍的点拨下知道赖御史的真正死因是:代表都察院去鉴察院找过范闲,有做盟友之势,而庆帝是要鉴察院独立于六部的,他只允许范闲做孤臣。
不过,这也只是陈萍萍的猜想,在封建王朝里“天威难测,圣心如源”,而且范闲在剧中的盟友可不少,随便一个都秒杀半路出来的赖御史。
范闲怎么可能是孤臣,他未来老丈人是文官之首林相、为他保驾护航的是鉴察院院长陈萍萍、名义上的爹是户部尚书范建,更别说他还是庆帝潜在的皇子,还有远在北齐的人脉资源和各路高手暗中保护。
只有一腔孤勇的赖御史根本不是有效盟友,庆帝杀赖御史的原因不是一定要让范闲做孤臣,他不必啥事都往自己身上揽。
在我看来:
赖御史被杀,导火索是庆帝被他步步紧逼,逼急了激情杀人;根本原因是封建王朝中帝王和文官的极限拉扯总有崩盘的时候。
先说剧中直观所见,庆帝有好几次是想点到为止,起身退朝,给彼此一个台阶。
但赖御史杀疯了,参完范家参二皇子再参鉴察院,平等的参在座的各位官员,最终点了庆帝。
也许过去也有发生类似的情况,庆帝表现出唐太宗对魏征一样的宽容,但还是那八个字
“天威难测,圣心如源”
,前面的量变引起今日的质变,氛围到了,时机成熟了,该办赖御史了。
再来说说历史上帝王与文官的较量,以明朝为例,为了对抗文官集团,明宣宗朱瞻基不惜培养宦官制衡从而埋下祸根。
而御史是容易出忠臣的文官,比如“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清正廉洁的模范代表海瑞,都当过御史。
赖御史是忠臣毋庸置疑,但是他也有部分文官的臭毛病:擅长骂人掐架、极端顽固不知变通,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别人,过于吹毛求疵。
比如前面提到的明宣宗朱瞻基,他和他的父亲朱高炽在历史上都算得是好皇帝,勤于政事、宽厚仁慈,没有不良嗜好。
但是总有文官以直言进谏的名义给他们一些无伤大雅的事扣上大帽子,比如朱高炽选个侍女就成了“好色之徒”,朱瞻基闲暇之余斗个蛐蛐就被送外号“蛐蛐皇帝”。
参朱氏父子的文官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遇到了仁慈的皇帝,把皇帝逼急顶多关一阵子,打一顿了事,不会往死里整,还能成全他们“仗义执言”的好名声。
所以这些御史文官把“打死不要紧,青史留名在”当作座右铭,以此为荣。
可是,赖御史就没那么幸运了,庆帝本质是残暴的,他逼急了直接拉进度到最后一步:赐杖毙成全他留名青史。
没有人是真的不怕死,赖御史听到庆帝决心赐死自己,并不为荣,而是从无奈到绝望。
一切来得很突然,又很顺理成章,正如范建上朝路上看到天阴了,想到快要下雨了,也料想赖御史死期快到了。
我们带着现代民主思维痛骂庆帝残暴,为赖御史喊冤,可是《庆余年》这部剧的背景设定是的封建历史阶段,赖御史身在其中并不冤,这是他的宿命。
我们学生时代从课本中学到海瑞是清官代表,对他是绝对的敬佩,不过长大成人后多经点事,多看点人,也会理解为何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对海瑞的整体评价是“古怪的模范官僚”:
他当然是极端的廉洁,极端的诚实在线配资炒股网,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可能就是极端的粗线条,极端的喜欢吹毛求疵。
发布于:天津市